最近聊出海的朋友特别多,聊起来个个都跟要去开疆拓土一样,眼睛里闪烁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光芒,仿佛那边遍地都是黄金,弯腰就能捡。
但现实往往是,你以为你是去捡钱的,结果是去给别人送钱的,送的还是最高利贷那种。
出海不是去度假,是去上战场,而且还是那种地图没开、敌军满级、你只有一把新手小刀的极限模式。大部分人冲出去的姿势很豪迈,被抬回来的姿势很安详。
比如巴基斯坦,一个听起来就充满魔幻色彩的地方。有人一年在那干了30个小目标。
这故事听着就让人血压升高,感觉自己的小破班上得毫无意义。
但你把这故事扒光了看,会发现人家赚的每一分钱,都是从坑里爬出来的,踩的每一个点,都充满了人性的算计和商业的冰冷。
这哥们,我们叫他老余,在国内搞物流的,算是身经百战了。他去巴基斯坦,一年干了30亿营收。
怎么做到的?是靠把国内几块钱的拖鞋,在那边卖60块吗?
你要是真这么想,那你离被当地老哥把店烧了,也就差一个打火机的距离了。
很多老板出海的第一步,就是死在这一步上。他们看到了巨大的价格差,就以为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,然后嗷嗷叫着就冲进了C端市场,想直接把物美价廉的中国货卖给当地老百姓。
这叫什么?这就叫降维打击?
不,这叫精准作死。
你以为你是谁?龙傲天?商业耶稣?你其实就是个移动的ATM,还是会说话的那种。你直接去干C端,抢的是谁的饭碗?是当地成千上万个靠信息差和渠道吃饭的小商贩、小老板的饭碗。
在一个社会规则还处于草莽阶段的地方,你断人财路,就等于刨人祖坟。人家不跟你讲商业道德,直接跟你讲物理法则。你以为你在搞商战,其实你在玩真人版吃鸡。所以,那些试图直接复制国内C端模式的人,最后要么亏得底裤都不剩,要么就是体验了一把什么叫“零元购”的现实版。
出海的第一条铁律,不是怎么赚钱,而是怎么活下来。
老余的玩法就骨骼清奇。他从头到尾,就没碰过C端。
他的逻辑很简单:我不当大哥,我给大哥递烟。我不跟当地人抢饭吃,我给他们造一口更好的锅,让他们煮更多的饭,然后我分一勺汤就行。
这就是典型的B2B赋能模式,说白了,就是把自己的优势,变成当地合作伙伴的武器。
比如,巴基斯坦常年缺电,电费贵得跟抢钱一样,商业用电两块多一度,酒店老板每天看着电表,心都在滴血。
老余看到了,他怎么干的?他不是去开个酒店跟人抢生意,而是找到了当地有资源有渠道的企业家,说,哥们,我有中国成熟的光伏技术,我来投资,你来跑业务,我们一起帮这些酒店把电费打下来。
这操作骚不骚?
酒店老板一看,以前一天一万的电费,现在只要五千,当场就把老余当成了活菩萨;当地的合作伙伴呢,凭空多了一块业务,还能拿佣金,自然是把他当亲兄弟;老余自己呢,市场快速打开,既没风险,又赚了钱。
这叫什么?
这不叫生意,这叫交朋友,顺便把钱赚了。他把自己从一个“外来入侵者”的角色,瞬间切换成了“本地共建者”。他不是来抢蛋糕的,他是来提供烤箱,帮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的。
在很多发展中国家,你有没有实力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“被不被需要”。当所有人都觉得你需要存在的时候,你的安全和生意才有了真正的保障。
这就像拳击比赛,你光拳头硬没用,你得会抓节奏,在对手需要喘气的时候,你递上的不是拳头,而是一瓶水。那这比赛就不用打了,你已经赢了。
如果说做光伏项目只是牛刀小试,那老余接下来的操作,才叫真正的“釜底抽薪”。
他发现,巴基斯坦的商人们做生意,最大的痛点不是没客户,而是供应链效率低得令人发指。他们想从中国进点小家电、建材什么的,选品、考察、通关、结算,一套流程走下来,二十多天过去了,黄花菜都凉了。
这效率,梦回大清。
老余在国内是干嘛的?搞物流的。他还有个“中巴边民互市贸易区”的运营权。资源、经验、渠道,他全有。
于是他决定,干脆搭个台子,唱一出更大的戏——搞一个巴基斯坦版的1688,一个纯B2B的跨境电商平台。
这个平台是干嘛的?
就是把中国优质的供应链,像自来水一样,直接拧开龙头,喂到巴基斯坦商家的嘴里。你想要什么货,平台上有;怎么运过去,平台帮你搞定;怎么付钱,平台给你提供担保。
凭什么人家要跟你合作?因为你技术牛?因为你资本厚?
别逗了,因为你让他多赚钱了,还不用他担风险。
原来20天的采购周期,现在可能压缩到几天。原来要亲自跑来跑去的成本,现在在办公室点点鼠标就解决了。这种效率的提升,对于当地的商业生态来说,不亚于一场工业革命。
这个平台一旦跑起来,就不再是简单的“快种快收”了,而是在构建一个生态,一个由他主导的商业基础设施。他从一个卖光伏板的,升级成了掌握整个区域贸易流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“庄家”。
这时候你再看那“百亿规模”的预测,还觉得是吹牛吗?这是在别人都还在用土路运货的时候,他直接修了条高速公路,然后开始收过路费。只要路上还有车在跑,他就能一直赚钱。
孙正义有个著名的“时间机器”理论,说是在发达国家已经验证成功的商业模式,拿到发展中国家去,就等于坐上了时间机器,可以重新再做一遍。
这话听起来很爽,但其实是个陷阱。
中国企业家出海,最大的优势确实是这个“时间差”。我们经历过的产业升级、电商大战、移动支付革命,在巴基斯塔、在非洲、在东南亚,很多地方都还没开始。我们看他们的市场,就像一个重生者回到了新手村,知道哪里有隐藏任务,哪里能爆极品装备。
老余看巴基斯坦的经济,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看一个年轻人的体检报告。虽然现在指标都还行,但他一眼就能看出二十年后高血压、脂肪肝会出现在哪里。这份财报,P得再好看,也藏不住肝上的阴影。
但是,知道剧本不代表你就能当主角。
你拿着标准答案去考试,也得装作思考的样子,不然监考老师会把你当场干掉。
所以,中国经验的复用,核心不在于“复制”,而在于“转译”。你不能直接把淘宝的模式搬过去,因为那里没有配套的支付和物流;你也不能把拼多多的“砍一刀”带过去,因为那里的文化可能更看重人情和面子。
你必须把先进的经验,掰开了,揉碎了,伪装成本地的东西,让当地人觉得这是他们自己长出来的,而不是你空降过来的。
老余的成功,本质上就是一场高明的“转译”。他把中国的技术优势、供应链优势,翻译成了当地商人能听懂、能接受、能获利的“本地语言”。
所以,出海这碗饭,真不是谁都能吃的。
你得有认知,知道水深水浅,哪里是礁石,哪里是航道。
你得有伙伴,别总想着单打独钟,要学会和本地的“地头蛇”拜把子、分金子。
最重要的是,你得有耐心。别总想着今天投钱明天就上市,要学会在混沌中布局,用长期主义换取最终的胜利。
那种靠着信息差赚快钱的“瞎积薄发”时代,早就过去了。现在能在海外站稳脚跟的,都是那些愿意像老余一样,沉下心去修路、去建桥、去做那些看起来又苦又累的基础设施的人。
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最朴素的道理:
在一个陌生的地方,你想赚大钱,前提是,先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,而赚到更多的钱。
这才是出海这门残酷生意里,唯一的通关密码。
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、客观性,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。
配资论坛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