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日战争时期,他毅然参加抗日游击队,冒着生命危险在解放区和日军据点间来回传递情报;
解放战争时期,他所在180多人的连队,拼到最后只剩下他和13名战友活下来;
在华中南战役和大西南剿匪时,他两次负伤……
退役后,他连续20年任磐石市取柴河镇兴隆川小苇塘生产大队队长,积极为老百姓办实事、办好事。
他就是今年94岁的抗战老兵王凤广。
说起家住磐石市取柴河镇王家村抗战老兵王凤广,熟悉他的邻居说,“老爷子是一个传奇性的老兵!”
展开剩余75%1931年,王凤广出生在河北蓟县的一个小村庄。年幼时,他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闯进村子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他的家也被日本侵略者烧毁了,亲人们流离失所。他的父亲死在日军的炮火下。日军的种种暴行让他立下了保家卫国的志向。
1944年,王凤广瞒着家人报名参军,因年龄太小,他被安排在解放区和日军据点间传递情报。
“那时,日军‘三里一据点,五里一炮楼,监视特别严’!”时至今日,王凤广依然记得当时的场景。白天,王凤广混在据点附近玩耍的孩子中间,看似嬉戏打闹,眼睛和耳朵却时刻留意着日军的一举一动。晚上,他借着月光跑到解放区送信,钻苞米地、躲树林,利用每一处阴影作掩护。遇到日军盘查,他就装成不懂事的孩子,一次次化险为夷。“他们觉得我是个孩子,就没有多理会我,可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啊!”王凤广说。在那段岁月里,他广泛收集情报,及时传送情况,为一场场战役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1946年,王凤广加入炮兵连。在一次惨烈战斗中,敌人重型火力凶猛,阵地很快被炸成焦土。一枚炮弹在王凤广身边爆炸,他被气浪掀翻,手和腿被炮弹皮崩伤,鲜血直流。可他顾不上伤痛,满脑子只有守住阵地的念头。原本180多人的连队,最后只剩他和13名战友。面对战友的牺牲,他和幸存者强忍着悲痛,扒开瓦砾寻找武器,继续顽强作战,直至守住阵地。“那时候,我们的枪炮不如人,咱们靠的不是枪杆子,是把命豁出去的劲头。”王凤广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摩挲着帽徽上的红色五角星,坚定地说道。
当谈及负伤经历时他云淡风轻。在华中南战役和大西南剿匪时负伤两次,分别在左手和右腿。当询问现在回想负伤的情景是否后怕时?他说:“不怕!只要还有一口气,只要不倒下,奋勇杀敌就是使命,就是责任。”
东北解放后,王凤广随部队南下,参与解放天津、北京的战斗。当看到胜利的曙光,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“终于能过和平日子了。”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,他正在行军路上,沿途群众夹道欢迎,那一刻,他觉得所有的牺牲都值得了。
1954年,王凤广转业回到地方,在生产大队当了20年队长。他把战场上的拼劲带到田间地头,缺农具就带头打制,少肥料就组织沤肥。尽管日子清苦,但他带领乡亲们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希望:“那时候地里的庄稼就是新战场,只要锄头不歇,好日子总会来。”
现在的他是王家村的乡贤,受人爱戴,受人尊敬。虽已年迈但仍想着力所能及能为百姓做点啥,从调解邻里矛盾到村规民约的制定,他为村里做了不少贡献,也因有了他的存在谱写了王家村和谐的乡风。他说他不能忘记自己老党员的身份,自己军人的身份,忠诚于党,热爱人民,报效国家,总之不能辜负党的期望、人民的期待。
如今,王凤广生活衣食无忧。他常常念叨:“现在吃饱穿暖,比打仗的时候好太多了。”老人语重心长地叮嘱年轻人:“娃娃们要好好读书,国家硬气了,老百姓的腰杆子才能挺直,才不受欺负。”他紧紧攥着泛黄的复员证,轻声呢喃:“要是战友们能看到现在的中国,该多好啊。”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战友,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,而他也将这份思念,化作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盼,希望年轻一代能传承先辈精神,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。(文/崔释远 图/李强)
来源: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论坛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