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压问题现在已经年轻化了。
在过去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,人们饮食中肥甘厚味较少,血管斑块形成得晚、发展得慢,很多人到五六十岁血压才逐渐升高。
如今,随着生活水平大幅改善,食物丰富且摄入量大,斑块形成得更早更快,血液也更易变得黏稠、堵塞加速。
血液一旦黏稠,循环就会受阻。
人体为了改善重要器官的供血,就会启动代偿机制——升高血压。这其实是身体的一种“自救”,是一种对抗痰瘀互结、血液黏稠状态的智慧反应。
那么,为什么现代人容易血液壅滞?
其一,饮食过量且运动不足。
吃得过多本可通过运动代谢,但现实是,很多人长期忙碌,运动量严重不足。摄入的膏粱厚味未能消耗,积聚体内,转化为痰湿,阻塞气机。
其二,精神压力巨大。
工作紧张、生活焦虑,长期处于高压状态。中医认为,“气滞则血瘀,气滞则痰阻”。肝主疏泄,压力导致肝气郁结,气机不畅,进一步加重血行障碍和动脉硬化。
所谓动脉硬化,就是血管壁变硬、弹性下降、紧张度增高,这与情绪压力引发的慢性炎症状态密切相关,而炎症更是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基础。
也就是说,压力越大,身体内部的“炎症环境”越严重,斑块生长越快。情绪不稳定、经常熬夜、睡眠不足的人,不仅斑块发展迅速,治疗效果也往往打折扣。
因此,在我看来,高血压的本质是“血壅”——即血液壅滞。要么是血太多,要么是路太堵,要么是出不去,最终导致动脉系统压力升高。
它不是一个个别的指标异常,而是全身气血运行失衡的外在信号。
下面来看一个案例:
患者王某,男性,38岁。2024年5月12日初诊。
主诉:发现血压升高伴头晕头胀1年余。
现病史:患者近1年来多次测血压波动于150-160/95-100 mmHg,时有头晕头胀,耳鸣,失眠多梦,情绪急躁易怒。平素工作繁忙,长期熬夜,饮食不节,嗜食肥甘厚味,缺乏运动。曾服西药降压治疗,血压控制不稳,遂求中医诊治。
刻下症:头晕头胀,耳鸣,失眠多梦,情绪急躁,口干,偶有胸闷。纳可,二便调。
体格检查:体型偏胖,舌质暗红,苔黄腻,脉弦滑。血压:158/100 mmHg。
中医诊断:眩晕(肝郁气滞、痰瘀互结证)
西医诊断:原发性高血压2级
治法:疏肝解郁,活血化痰,通络泄浊
处方:以柴胡疏肝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
柴胡,郁金,丹参,泽泻,山楂,茯苓,白术,天麻,钩藤,陈皮,半夏,甘草
共14剂,每日1剂,水煎分两次温服。并嘱其调整生活方式,低盐低脂饮食,适当运动,避免熬夜及情绪过激。
二诊:服药后头晕头胀减轻,睡眠改善,血压降至145/95 mmHg。舌暗,苔薄黄,脉弦。原方去钩藤,加赤芍12g,继服14剂。
三诊:诸症进一步好转,情绪转平稳,血压稳定在130-135/85-90 mmHg。守方加减连续治疗3个月后,血压基本维持在125-130/80-85 mmHg,头晕、失眠等症消失,体重减轻5kg。随访半年,血压平稳,生活方式规律,整体状态良好。
按:本患者长期精神紧张,肝气郁结,加之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痰湿内生,气滞血瘀痰凝,壅滞脉道,清阳不升而发为眩晕。治疗以疏肝理气、化痰活血、通络泄浊为法,使气机调畅,痰化瘀祛,血脉通利,血压自稳。
此案体现了从“血壅”论治高血压的临床思路,强调疏通气血、调理整体功能的重要性。
所以,应对高血压,关键不是纠结于“是否吃一辈子药”,而是要认识到:它是一个全身性的运行障碍。通过中药调理、改善生活方式、缓解压力,让气血恢复通畅,很多人的血压是能够实现稳定控制,甚至逐步减少西药依赖的。
治疗高血压,就像疏浚一条淤塞的河流。不能只盯着水位(血压)的高低,更要疏通河道,减少淤泥,让水流自然顺畅地运行。
配资论坛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