坦白说,我很久没遇到这样令人愤怒又难过的现实故事了。一个本该温暖治愈的小超市,却因为房东的无理要求,而变成了“沙石阵”的中心,人们原本可以自在选购的路,仿佛一夜之间被堵死。那种突如其来的转变,就像小时候和朋友玩跳房子,有人突然把最后一格涂黑,你想过去,却不得不在那一刻停下来,满心的不解和愤懑。
最触动我的,还是那份合同的无力。13年合约,说长不长,但对于一个坚持做生意的人来说,就是一场信任的赌注。两年后,房租从17万翻到45万——这不是涨价,这是赤裸裸的敲竹杠。作为旁观者,我曾天真的以为,租赁合同是双方约定好的安全锁。后来才明白,合同如果缺乏敬畏和约束,不过是纸上的承诺罢了。有时所谓的条款,不过是“有理难言”的遮羞布,尤其在一方执意破坏的时候,那张纸仿佛立刻失去了所有分量。
房东涨价的原因其实不复杂。我猜,他看到超市生意红火,就想“分一杯羹”,毕竟旁边的人流多,热闹非凡。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那个场面房东站在门口,一边指着热闹的超市,一边琢磨着如何多赚些钱。他拉来沙石,堵住门口,仿佛在赌气,也像是在逼迫。这样的手法,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电视剧里“土匪截路”。只是,这回不是刀枪,而是沙石和冷酷。
市场并不会永远听话。现今实体店举步维艰,房东的算盘打得响,未必能奏效。就像在店铺里种下一棵漂亮的树,如果你因为果子长得好就要“收更多阳光税”,最后树可能被连根拔起,地也荒了。没有了经营者的用心,又有谁愿意来消费?那些原先满满当当的购物车,也终将变成空荡荡的店铺。数据显示(来源国家统计局、链家网),2023年全国商铺空置率达历史高点,部分城市的店铺出租周期平均超六个月。客流与租金的关系绝不只是数字那么简单,更和商家的产品、服务、宣传息息相关——没有好的经营,地段再好也无济于事。
类似的“房东自伤”桥段,我已经见过太多次。前一家超市刚搬走,接手的新商铺试了半年还不如原来的生意,店门口的风铃都生了锈。房东不得不降价出租。感觉就像下棋时贪图一步,结果丢失了全盘。这是现实的反差,连孩子都能明白有时候把玩具抢回来,失去了朋友,玩具也变得乏味。
更令人唏嘘的是,在这种环境下,房东不是生意的支持者,反倒成了营商环境的阻碍者。平心而论,这几年线下实体店本就日子难过。我们常说电商冲击了实体经济,但电商其实不是唯一的“敌人”。电商吸引人,不仅是网购更方便,更多还是因为价格实惠。2023年天猫超市数据显示,部分商品线上线下价差超过30%。而线下价格居高不下,房租负担首当其冲。一个商品店,房租和人工成本加起来,分分钟可以吃掉一半利润。有时候,老板卖得价格高不是因为贪心,而是不得不如此。
房东的攀比和短视,才是恶性循环的起点。如今,楼市持续调整,二手房价连跌,部分城市跌幅超过30%(数据来源中国楼市动态监测)。可这些年商铺的租金并没有随楼市同步下降,反而不少房东“死扛价格”。店面空着没人租也不降价,好像价格变成了面子。这种不理性的操作,无疑在恶化市场氛围。
每次路过类似门口堆满沙石的店铺,我心里都会忍不住感慨。明明可以和气生财,却非要“两败俱伤”分个高低。最受伤的不是房东,也不是租客,而是逛超市的人、社区里的生活氛围,以及那些正在努力追梦的普通商家们。
如果真的关心实体店,我们就该反思是不是该有更严明的规则保护小商户?是不是该限制房东的任意加价?让合同不再是摆设,让诚信成为商业真正的基石。我相信,只要愿意给实体经济一条“阳光大道”,无数为生计奋斗的人,才能继续温暖我们的城市。
写到这里,我突然想到小朋友玩积木时,大家一起搭得很大很漂亮,只有一个人非要多抢几块,结果大家都不玩了,积木散了一地。当一切只剩下利己,小伙伴都离开,只剩下无尽的寂寞。商铺也是如此,如果房东只看眼前利益,最后空落落的门面只会让人感到悲凉。
房东们,不妨给自己也留点温柔——留给商户更多信任和支持,城市的每一个有烟火气的小角落,都可能成为大家同享的幸福源泉。这份善意,不仅有收益,更有温度。我们,真的不只为了钱活着。
配资论坛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