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那架挂着足足16枚导弹的初代歼-20照片流出来时,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有点懵。这还是那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顶尖刺客吗?怎么干起了空中武库机这种“杂活”,这简直就像让一个特种兵去扛着重机枪扫射,总感觉有点不对劲。
直到2025年长春航展上,那架通体哑光黑、机鼻棱线锐利得像刀锋的新一代歼-20A,静静地停在那儿,大家才恍然大悟。原来不是老将不给力,是新人实在太凶猛了。航空工业这一手玩得很高明,那边新王登基,这边老将换个活法,一点都没浪费。
这架歼-20A的升级,可不是换层漆那么简单。它的雷达反射截面,也就是RCS,被压到了匪夷所思的0.001平方米。这是什么概念?就相当于一只麻雀在雷达上的信号强度。为了做到这点,机身上的吸波材料用到了纳米级别,连那些精巧的传感器窗口都经过了重新设计。
更要命的是心脏换了,国产的涡扇-15发动机,推力一下子干到了18.5吨,比美国F-22那台F119发动机的数据还漂亮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,不开加力就能实现1.8马赫的超音速巡航。以前飞个北京到上海,怎么也得一个多小时,现在25分钟就够了。作战半径直接扩大到3500公里,把远在太平洋的关岛也纳入了覆盖范围。这已经不是“刺客”了,这是穿着重甲还跑得飞快的“终结者”。
回过头再看那挂了16枚导弹的初代歼-20,就完全是另一番味道了。它不是被淘汰,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战术定位,这就是体系化作战的思维。在像台海、南海这种我们已经掌握制空权的地方,它摇身一变,成了“隐身导弹卡车”。外挂着霹雳-17这种远程导弹,在预警机的指挥下,能对500公里外的敌方预警机、加油机这些高价值目标挨个点名。即便在这种“野兽模式”下,它的雷达反射面积也比传统的四代机小得多,生存能力远不是歼-16能比的。
这盘棋还没下完。双座型的歼-20S也加入了进来,后座的飞行员不干别的,专门指挥无人机蜂群。想象一下,六架无人机各自带着4枚导弹,悄悄前出到300公里外,在敌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发动第一波打击。这种有人机和无人机的协同作战能力,让歼-20S成了空中的指挥中枢,而美军的F-35因为单座设计的局限,到现在也没玩明白这个。
中国的战机迭代速度,确实让外界有点看不懂。从2011年首次试飞,到2025年实现型号更新换代,歼-20系列只用了14年,就走完了美国F-22花了快30年才走完的路。反观美国的F-35,因为软件问题和对稀土的依赖,到现在还在泥潭里挣扎,新批次的交付都得拖到2031年。我们这种“滚动升级”的思路,把下一代的一些成熟技术,不断下放到现役机型上,避免了F-35那种想一步到位结果把自己绊倒的尴尬。
所以,歼-20干“杂活”这事,其实是中国空军成长过程中一种甜蜜的烦恼。当最顶级的装备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王牌,而是成为整个作战网络中的一个高效节点时,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开始倾斜了。未来,等歼-35也入列后,重型、中型、指挥型五代机构成的三位一体格局将彻底成型。到时候,决定胜负的,将不再是单一武器的锋利程度,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协同效率。
或许,这就是一种自信的体现:我最落后的技术,都够你研究一阵子了。
配资论坛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