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苏联解体那会儿,乌克兰的军工圈儿一下子乱成一锅粥。1991年12月,帝国解体,乌克兰手里抓着苏联3594家军工企业中的四分之一,差不多900多家,无论导弹还是坦克的全套资源,都在他们手上。三百万从业人员眼看着没了出路,研发资金砍掉九成,工厂私有化后那些设备都变成了废铁,专家们也四处碰壁,真是没地儿说理。
欧洲的调查数据显示,每年有2000到5000名信息技术的尖子人才偷偷溜走,美国和西方公司早就开始抛出橄榄枝,高薪抢人。这批人都是苏联一手培养出来的,他们脑子里装着航母设计图、大型客机参数、焊接合金的独门秘籍,手艺真的是经过实战验证的硬本事。
中国那边,正赶上九十年代工业快速发展,海军航空对苏式接口的熟练工需求挺大。1992年中乌建交,2001年关系加深,2011年又升格为战略伙伴,双方的委员会负责科研和航天合作,还互派人员评审方案。不是空话,中国正式启动“双引工程”,从乌克兰、俄罗斯引进军工专家来搞技术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从1991年到1994年这段时间,有超过200名专家带着家属来到陕西、重庆等地,参与了超过2000个技术项目。
这些数字听起来不算夸张,但细想,那些苏联遗留下来的最硬核的科技成果,就这么点点滴滴地流进了中国的实验室。待遇挺实在的,双倍工资、专家村、免费住房、全额医保,子女上学也不用愁。西方工资虽然高,但中国提供的平台,让他们重新找回了使用工具的感觉。
说到航母这块,瓦列里·巴比奇这位老前辈甭提了,他可是绕不开的。1942年出生,在黑海造船厂从底层干起,八十年代负责瓦良格号的总体设计,包揽了结构优化、系统集成这些活儿,整个苏联的七艘航母都少不了他的身影。
解体一来,工厂关闭,他就失业了,只能靠写书、翻译剧本打发日子。到了1998年,中国买下了瓦良格,2002年把它拖到了大连,那时候船体生锈,图纸也不全,乌克兰的专家们靠记忆补充缺失的资料,还自己手绘了舱室的布局图。
在2014年,巴比奇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的聘请身份,获得了齐鲁友谊奖。 青岛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内,他和五六个乌克兰同行合作,投入七亿人民币打造一艘军舰级别的特种支援船,参与混编工作。
辽宁舰在2012年投入服役,关键区域的验证都得靠这些资料支撑。中国从零开始,直接迈向蓝水海域,实在是拿出了真本事。只是到了2017年,有报道提到他来过中国,他的儿子在脸书上反驳,说老爸还在乌克兰。争议虽有,但奖项和项目的记录摆在那里,技术转让的痕迹可没法抹去。
转到天上,安东诺夫设计局可是另一段传奇。八十年代,这儿有八千人挤在基辅,制造出安225——当时全球最大的运输机,载重640吨,翼展88米,还能载运暴风雪航天飞机。解体之后,订单纷纭断裂,核心技术人员也都失业了。
2016年8月30日,中国空域产业集团和安东诺夫签了合作协议,打算重新启动安225项目。乌方把全部设计图纸和发动机资料都交了过来,还把生产权转让给了中国。不是把所有人都迁过去,但重要的设计师搬到西安,参与了运-20的细节调整,之后还负责气动优化的减重方案,特别解决了结构的疲劳问题。
运-20的机翼设计跟安东诺夫的An-170项目有点关系,他们曾经插手过部分设计工作,还对电子设备进行了优化,借用了伊尔-76的老框架。这些东西在2017年测试的时候,金琴科和一些专家现场出了方案,把那些问题压了下去。
虽然安225的第二架半成品在2022年因为俄乌冲突而毁掉,但它的设计理念已经融入到运-20里头,后者在2018年顺利完成首飞。有传言说有2000名安东诺夫的员工跑到中国,但实际上这是在合作框架下,专家互派的结果,人数也就几十到百来人左右。这些人可不是临时的顾问,他们在企业和高校扎根,子女都搬过来,住上二十年不走。
焊接行业里的代表人物非弗拉基米尔·郭瑞莫属,他是乌克兰科学院的院士,拥有双博士学位,专攻焊接与热处理,出自巴顿研究所,1988年还拿了尼古拉·奥斯特洛夫斯基奖。
2011年,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在广东挂牌,他担任乌方院长,常驻珠三角地区。该研究院挂靠中科院体系,承担多项混合编制的项目,服务于核电、船舶、工程机械等领域,取得百余项科研成果,20项专利在长三角落地应用。2018年,他获得了友谊奖;2020年,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;2023年,他在国际会议上作了主旨报告。
郭瑞从钢铁厂的学徒干起,手艺出众,理论扎实,经过项目验证,焊缝咬合非常紧密,不同的合金也能焊得牢牢的。研究院的五个平台里,专注激光加工和表面工程,为许多企业解决了难题,帮他们顺利突破了瓶颈。
这些专家到中国,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抢人大战,谁赢谁吃香那么简单。虽然西方那边挖得挺猛,薪水也高,但乌克兰人偏偏青睐中国,因为这里有尊重,有传承。
巴比奇拒绝了美国一百万年薪,郭瑞担任了十年的院长,安东诺夫转而专注技术,没有留遗憾。总人数也就两百多点,散布在山东、辽宁、广东等地,纷纷投身工厂和高校。央视镜头一扫,有些人一辈子都保持着沉默。
子女上学、居家养老、医保退休金安排得井井有条。合作取得的成绩也不少,比如辽宁舰下水、运-20成功首飞,还有焊接技术专利遍布珠三角,真正打破了瓶颈,实实在在地迈出了新步伐。
想当年,乌克兰专家拖着行李箱抵达,一拿出工具箱又重新开开,苏联留下的遗产不像块铁板那么坚硬,中国用了二十年时间逐步弄明白,唯独图-160轰炸机这块遗憾没能拿到手。
到了2025年,中乌关系稳如泰山,合作委员会勤奋奔忙,联合开发项目不断推进。两百人虽不算多,但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,更有那种被依赖、被需要的安心感。在军工快速发展的背后,总少不了这些人,背井离乡,为了实验室灯火通明熬一夜。说到底,这事儿踏踏实实,专业中还能感受到人情味,谁听了不动容呢?
配资论坛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