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10月31日,随着东北野战军的第一纵队、第二纵队、十二纵队以及辽南独立师等部队急速推进,沈阳城的边缘已经近在眼前。沈阳,这座作为辽沈战役最后一个关键点的城市,只要攻占成功,整个辽沈战役就意味着全面的胜利。此时的沈阳,已经不仅仅是战略上的一个目标,它还是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部的所在地。当时,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在局势不利时迅速逃离,而蒋介石也急匆匆飞抵沈阳,试图稳住已经摇摇欲坠的局面。然而,面对沈阳城内十几万已经不堪重负的国民党军,这些士兵显然已经没有了任何战斗的意志,士气早已崩溃,心中也早已没有了对腐败政权的忠诚。就在这样的时刻,东北野战军的各个纵队悄然来到了沈阳外围,准备开始一场震撼的解放战。
同日,刘震将军到达了沈阳前卫团的指挥所。他迅速完成了对地形的勘察,紧急动员了相关部队,并做好了各项战前准备工作。在其他指挥员还在忙于部署作战的同时,刘震却有一个独特的习惯——他会安排专门的宣传工作人员,提前准备好拍摄设备。在过去的岁月中,刘震积累了丰富的“根据地发展经验”,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,他在淮海地区的工作让他深刻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。因此,在沈阳总攻开始前,长春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已经提前来到前线,准备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拍摄下来。这不仅仅是为了宣传,更是为了将这一刻的历史留给后人。
展开剩余66%前来拍摄的,是一位名叫王的资深电影工作者,他曾是长春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知名编导。王编导带着助手老韩,以及他们的“老红军”战友“三花”,一同来到前线。黎明时分,东北野战军的战士们正窝在战壕中匆匆吃早餐,准备发起突击。为了能够从更高的角度拍摄,王编导选择了一个比战士们更为危险的地方。尽管这里充满了敌人的火力,但他早已习惯了这种环境。早在1938年,他便加入了解放军,成为了延安的老电影工作者,虽然这些年没有拿起过枪,但他早已习惯了枪林弹雨的洗礼。在他专心拍摄时,突然一枚敌军的迫击炮弹轰然而至,直接落在了他的身旁。由于王编导的位置过于显眼,敌人迅速将目标锁定,并进行偷袭。当王编导倒下时,战士们愤怒异常,立即将他的遗体拖回阵地,但遗憾的是,这位从延安来到前线的老战友,已经永远地离开了。
老韩看着眼前的这一幕,长时间未曾说话,也未曾落泪。他默默地拿起相机,继续着未完成的拍摄工作。在这一刻,他明白,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助手,他将承担起王编导未完成的责任,继续为历史留下见证。从此,老韩的身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,他不再是助手,而是将肩负起更多的责任,成为新的编导,站上王编导留下的最后一班岗。
王编导的牺牲很快传到了刘震将军的耳中。听到这个消息后,刘震深感痛惜。与王编导的多次接触让他对这位老战友充满了敬重,未曾料到他竟会在辽沈战役的胜利之际倒下。刘震立刻安排人员妥善处理王编导的后事,同时叮嘱部队继续奋勇前进。不到几个小时,刘震便下达了总攻沈阳的命令。在三支纵队强大的攻势下,沈阳的国民党军队不仅毫无抵抗意志,甚至发生了大规模的溃败,部分军队甚至开始起义。短短两天时间,沈阳成功解放,我军的伤亡也极为轻微。
沈阳解放后,辽沈战役终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。对于刘震来说,参与这场战役的王编导和他的助手老韩,所做出的贡献丝毫不亚于那些在战斗中英勇奋战的士兵。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,才能让这一段历史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,才能让后人看到真实的战场背后。这份贡献,不仅体现在战争的胜利上,更深深影响了整个战后时代的历史记忆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论坛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