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的转折点:巴勒斯坦土地变迁与以色列建国始末
1948年5月,地中海东岸的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,吹过特拉维夫略显空旷的街道。往常熙熙攘攘的市场此刻异常安静,居民们紧闭门窗,收音机里传出低沉的广播声,仿佛在等待某个重大消息的降临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,人们屏息凝神,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。终于,下午四点,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国,一个新的国家在地图上诞生。然而,在距离特拉维夫几百公里外的麦田里,一位名叫阿布·哈立德的佃农仍在弯腰劳作,汗水浸透了他的粗布衣衫。他对这一天的历史意义浑然不觉,只是隐约察觉到这片土地的主人似乎换了几次。合同上的希伯来文对他来说如同天书,他一个字也看不懂。这片麦田,曾是他祖父挥洒一生汗水的地方,他的父亲同样在此耕耘了一辈子,如今轮到他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劳作。然而,地契上的名字早已不再属于他的家族。
土地交易的序幕:犹太移民与巴勒斯坦的地权变迁
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19世纪末。1882年,第一批犹太移民从沙皇俄国乘船抵达巴勒斯坦,他们身上带着东欧排犹运动留下的伤痕,心中却怀揣着一个坚定的信念: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重建犹太人的家园。然而,他们面临一个现实问题——没有土地。当时的巴勒斯坦仍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,地广人稀,土地贫瘠,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手中,而这些地主往往并不居住在当地,而是通过中间人收取地租。犹太商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机会,他们带着黄金和英镑,开始大规模收购土地。面对丰厚的现金交易,地主们毫不犹豫地签下契约,荒芜的沼泽、贫瘠的盐碱地,统统被标价出售。没有人真正关心这些犹太买家背后的长远计划。
展开剩余74%1911年,在杰宁附近的一片荒地上,一位阿拉伯老农望着眼前西装革履的犹太商人,略带嘲讽地问道:“你真要买这块地?这里一年只下两场雨,连骆驼都不愿意来。”商人平静地回答:“我们要的不是雨水,而是时间。”交易很快达成,现金当场付清。随后的几年里,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——沼泽被排干,盐碱地被改良,柑橘园取代了荒芜,曾经的废土变成了出口创汇的宝地。地价从每杜纳姆3英镑飙升至20英镑,有人估算,犹太人在这次土地交易中获利高达三十倍。
冲突的种子:农民、地主与殖民政策的博弈
然而,真正的矛盾并不在于土地价值的飙升,而在于这些土地原本是由阿拉伯农民世代耕种的。当土地被转手时,他们往往毫不知情,直到某天收到一纸通知:“请在三个月内搬离。”这些农民无法理解,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,为何一夜之间不再属于自己。他们拒绝离开,但得到的回复只有冷冰冰的法律条文:“合同合法有效。”
1920年,英国正式接管巴勒斯坦,开始实施托管制度。尽管英国政府表面上宣称“保障双方利益”,但实际上更倾向于与组织严密、资源丰富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合作。1936年,矛盾终于爆发,阿拉伯人发起大规模罢工和抗议,英国军队镇压,报纸头条写着“恢复秩序”,但在农村,无数农民失去了土地,流离失所。与此同时,特拉维夫、海法等犹太城市迅速扩张,到1940年代初,犹太人已控制了巴勒斯坦20%的可耕地,尤其是沿海平原的肥沃地带。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学校、医院、工厂,甚至武装组织,俨然一个“国中之国”。
分治与战争:无法调和的矛盾
1947年,联合国提出巴勒斯坦分治方案,犹太人获得56%的土地,阿拉伯人仅得43%。这一方案立即遭到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——他们人口占多数,为何土地却更少?但此时,犹太人已通过多年的经营,将土地连成一片,城市初具规模,军队也整装待发。联合国的分治方案,似乎只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。
1948年5月14日,以色列宣布独立。次日,阿拉伯国家联军发动进攻,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。直到这时,许多阿拉伯人才惊觉,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早已易主。
历史的回响:地契犹在,土地已失
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了1930年代,一位巴勒斯坦地主在卖地后准备离开纳布卢斯,有人问他:“你不怕子孙将来无地可居?”他笑着回答:“我儿子在开罗读书,将来会在银行工作,不靠种地。”然而,他的儿子最终未能回到开罗,战后沦为难民,在约旦边境的帐篷里一住就是三十年,再也没能踏上故土。
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。当时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地主追逐短期利益,农民缺乏产权保护,信息极度不对称。从法律角度看,这些土地交易无可指摘,但从现实来看,它们彻底改变了巴勒斯坦的土地格局。更复杂的是,那个时代的世界正经历着类似的剧变——印度分治、欧洲战后重建、中国抗战……强权政治、民族主义、殖民地反抗和资本流动在全球范围内交织。但在巴勒斯坦,这些因素集中爆发,形成了一场极具组织性的国家建设运动,而阿拉伯社会仍停留在传统的地主-佃农关系之中。当人们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,一切已无法挽回。
1948年后,数十万巴勒斯坦人成为难民,许多人再也没能回到故乡。地契或许还在,但土地已永远不属于他们。
参考资料:
1. 汤姆·塞盖夫,《一九四九:以色列的建国与战争》,中信出版集团,2019年。
2. 本尼·莫里斯,《巴以冲突简史》,江苏人民出版社,2021年。
3. 阿维·沙莱姆,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:一部现代冲突史》,牛津大学出版社,2014年。
4. Edward Said, 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, Vintage Books, 1992.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论坛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